首頁»便民
退休老人自制“大宅門”獻禮新中國成立70周年
文/圖記者張培
晨報淄博6月19日訊 新中國成立70周年,讓很多人的愛國熱情格外高漲。張店體育場街道興喬社區(qū)的66歲居民張華昌當工人時傳承了木工手藝,他自購木料,用時3個多月,制作完成一套“大宅門”,用自己的手藝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。
今天上午,記者來到東城華府43號樓,見到了張華昌,他正在給“大宅門”補漆。這套“大宅門”呈金黃色,共有4扇門,門框、門窗及門口的臺階全部用落葉松制成,大門頂部兩側掛上了紅燈籠,門框頂部中央位置和門框左右兩側被安裝了木質的對聯。
面對記者的來訪,張華昌顯得有些靦腆。張華昌告訴記者,他1953年出生于博山東關村一個貧困農家,1968年初中畢業(yè)后回鄉(xiāng)務農,1972年來到張店電機廠工作,當時被安排跟著老工人學習木工手藝。從畫圖到裁料,他認真學習了三年才出徒,后來逐漸成為單位的技術骨干。

2011年,張華昌搬到東城華府居住,就將家里的車庫變?yōu)樗囆g工作室。熱情好客的他逐漸成為小區(qū)名人,平時鄰居夫婦鬧矛盾,工作遇到不順心,都會來他的工作室小坐,觀賞他的根藝和鋦瓷作品,推杯飲茶,心情自然就好了。如今他的工作室成了居民們的心靈驛站,來休閑聊天的人也越來越多。
“我覺得人活著,要有精氣神,要受到文化的熏陶?!睆埲A昌稱,年輕時是國家分配讓他當了工人,學會了木工手藝,如今自己退休后享受國家發(fā)放的養(yǎng)老金,自己要制作一件木工作品,用自己的手藝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。
張華昌拿出部分養(yǎng)老金,購買了15根落葉松木料,從設計到測量尺寸,從制作門框到主扇門完成,從副扇門組裝到用桐油上漆。直到今年3月8日,這套高2米,寬2.45米,整體外觀呈金黃色的“大宅門”終于完工。3月9日他將門安裝到位,引來無數居民的關注和點贊。
興喬社區(qū)黨委書記劉麗麗表示,張華昌熱愛傳統(tǒng)技藝,用自己擅長的木工手藝制作老物件,提升了社區(qū)的文化氛圍,促進了和諧和凝聚力。
張華昌坦言,自己近期最大的愿望就是想在今年國慶節(jié)當天,跟鄰居們一起在自己制作的“大宅門”前合影留念,共同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生。
張華昌希望自己的熱情和作品能影響更多年輕人愛上傳統(tǒng)手藝,如有人想學習木工技藝,他愿意義務教授。
晨報淄博6月19日訊 新中國成立70周年,讓很多人的愛國熱情格外高漲。張店體育場街道興喬社區(qū)的66歲居民張華昌當工人時傳承了木工手藝,他自購木料,用時3個多月,制作完成一套“大宅門”,用自己的手藝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。
今天上午,記者來到東城華府43號樓,見到了張華昌,他正在給“大宅門”補漆。這套“大宅門”呈金黃色,共有4扇門,門框、門窗及門口的臺階全部用落葉松制成,大門頂部兩側掛上了紅燈籠,門框頂部中央位置和門框左右兩側被安裝了木質的對聯。
面對記者的來訪,張華昌顯得有些靦腆。張華昌告訴記者,他1953年出生于博山東關村一個貧困農家,1968年初中畢業(yè)后回鄉(xiāng)務農,1972年來到張店電機廠工作,當時被安排跟著老工人學習木工手藝。從畫圖到裁料,他認真學習了三年才出徒,后來逐漸成為單位的技術骨干。

2011年,張華昌搬到東城華府居住,就將家里的車庫變?yōu)樗囆g工作室。熱情好客的他逐漸成為小區(qū)名人,平時鄰居夫婦鬧矛盾,工作遇到不順心,都會來他的工作室小坐,觀賞他的根藝和鋦瓷作品,推杯飲茶,心情自然就好了。如今他的工作室成了居民們的心靈驛站,來休閑聊天的人也越來越多。
“我覺得人活著,要有精氣神,要受到文化的熏陶?!睆埲A昌稱,年輕時是國家分配讓他當了工人,學會了木工手藝,如今自己退休后享受國家發(fā)放的養(yǎng)老金,自己要制作一件木工作品,用自己的手藝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。
張華昌拿出部分養(yǎng)老金,購買了15根落葉松木料,從設計到測量尺寸,從制作門框到主扇門完成,從副扇門組裝到用桐油上漆。直到今年3月8日,這套高2米,寬2.45米,整體外觀呈金黃色的“大宅門”終于完工。3月9日他將門安裝到位,引來無數居民的關注和點贊。
興喬社區(qū)黨委書記劉麗麗表示,張華昌熱愛傳統(tǒng)技藝,用自己擅長的木工手藝制作老物件,提升了社區(qū)的文化氛圍,促進了和諧和凝聚力。
張華昌坦言,自己近期最大的愿望就是想在今年國慶節(jié)當天,跟鄰居們一起在自己制作的“大宅門”前合影留念,共同為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生。
張華昌希望自己的熱情和作品能影響更多年輕人愛上傳統(tǒng)手藝,如有人想學習木工技藝,他愿意義務教授。